可傅作义本来就不是蒋介石的铁杆嫡系高开网,手里那些大军里头,好大一部分是中央军,像是李文和石觉这样的将领,统管着20来万兵马。
按理说他们是老蒋的心腹,手握重兵,怎么就没跳出来反抗傅作义呢?
1948年底,平津战役打得热火朝天,解放军从东北入关,迅速把张家口、新保安、天津这些地方给拿下,北平就成了一座孤城,四面八方都被围得水泄不通。
傅作义作为华北剿总的总司令,名义上管着60万大军,可这些兵马不是铁板一块。他的嫡系部队主要是35军、104军、105军这些从山西老家带出来的,其他的像李文的第4兵团、石觉的第9兵团,都是从南京调过来的中央军,平时对傅作义阳奉阴违的情况不少。
展开剩余85%蒋介石本来想让傅作义带着部队南撤,守长江一线,可傅作义不干,他知道自己是杂牌出身,一旦撤到南方,没了地盘,蒋介石随时能把他吞并掉。结果蒋介石也没同意傅作义西撤到绥远察哈尔去,觉得那对大局没啥用。最后就定了个“坚守北平,扩军观变”的方案。
这其实就是拖时间,等着国际形势变天啥的。可毛泽东那边看得很准,下令东北野战军直扑华北,切断傅作义所有退路。天津那边,13万守军被25万解放军围攻,只撑了30个小时就全军覆没,生俘了陈长捷。
这消息一传到北平,守军上下都傻眼了,李文和石觉这些老将领,平时打仗经验不少,自然明白北平25万兵马对上90万围城大军,守是守不住的。顽抗下去,城破人亡是板上钉钉的事儿。这军事压力摆在那,谁敢轻易动武?
北平城里的部队部署藏着大猫腻李文和石觉手里的那20万兵马,为啥看着多,其实动不起来。傅作义不是傻子,早就在城里城外做了手脚。他把中央军主力调到城郊去,说是加强防御,其实是把他们隔离开,城内巡逻和警卫全换成自己信得过的部队。
李文和石觉的指挥系统被掐得死死的,他们想集结兵力反抗,短时间内根本办不到。加上北平被围,交通线全断了,这些中央军吃的喝的、弹药补给,全得靠傅作义的华北剿总调配。
傅作义一收紧口袋,部队就得饿肚子,士气能不低落吗?好多士兵是从东北败退下来的,早就打怕了,不想再上战场送命。中央军里头还闹过兵变,第13军就出过事儿,士兵们不肯卖命,傅作义赶紧加强警卫,单独接见李文他们,稳住局面。
傅作义还控制了这些高级军官的家属安全,好多人家里人都在北平或南京,但傅作义有办法让他们动弹不得。通讯也被切断,李文和石觉想发电报给蒋介石汇报情况,都发不出去。傅作义甚至掌握了他们的私人飞机场,飞机起降全在他眼皮子底下。
这么一搞,李文和石觉就算有心反抗,也没那个能力。他们的部队表面上听指挥,可真到关键时刻,能调动的兵力连一半都不到。傅作义通过这些手段,逐步加强了对整个华北部队的控制。
虽然他不是嫡系,可蒋介石为了利用他,早几年就撤掉了掣肘他的副司令陈继承,还清理了军统中统的特务。傅作义几次辞职威胁,也逼得蒋介石让步,不敢轻易分割调遣他的军队。
结果到1948年10月高开网,蒋介石和傅作义商量华北去向时,傅作义就拒绝了南撤方案,担心自己成蒋介石的盘中餐。李文和石觉这些中央军将领,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,公然违抗傅作义的风险太大,搞不好内部先乱套。
蒋介石的暧昧态度成关键推手蒋介石那边对北平的态度,也让李文和石觉不敢轻举妄动。老蒋本来就把北平当弃子,辽沈战役丢了东北,淮海战役又被打得七零八落,他已经在盘算退守台湾的事儿。
华北这块地,他就是想拖一拖时间,没打算死守。蒋介石给李文和石觉发电报,从没说过“坚决抵抗”啥的,只提“相机行事,保全实力”。这话说白了,就是能撤就撤,别把20万嫡系搭进去。
天津丢了以后,蒋介石更清楚北平守不住,干脆不做表面文章,通过亲信传话,让李文和石觉能回南京就回,别恋战。李文和石觉跟了蒋介石多年,能看不懂这意思?
他们知道老蒋不会派兵来救,反抗等于白白送死。蒋介石甚至派了徐永昌、郑介民、蒋纬国,还有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尔去北平劝傅作义南撤,可傅作义全拒绝了,转头就跟共产党谈判。
蒋介石虽不满傅作义起义,但也没公开阻止,还希望李文、石觉他们能安全返回,继续在其他战场卖命。1949年1月21日,傅作义签了和平协议后,蒋介石的飞机就把李文和石觉接走了,一个去上海,一个去四川。
这说明老蒋的态度是默许的,李文和石觉要是真反抗,搞不好蒋介石都不支持他们。傅作义在谈判时,也给李文他们开了条件:不反抗的话,可以安全离开,还能带家属和财产走。这比顽抗到底强多了,他们自然不会傻到跟傅作义硬刚。
个人处境与大局权衡的现实考量他们俩都是黄埔出身,跟蒋介石关系近,家属早被安排到南京,石觉的老婆孩子住的房子还是蒋介石特批的,李文的儿子在南京军校上学,前途全攥在老蒋手里。
傅作义跟他们谈的时候,把话摆得明明白白:不反抗,就派飞机送回南京,保证家属安全,老蒋那边他去解释。要是反抗,打赢不可能,打输了自己成战犯,家属还得受牵连。东北那些没投诚的国民党将领,家属就被限制自由了。
李文和石觉精明着呢,知道反抗是赔本买卖,20万兵力再多,也不如自家安全重要。加上北平各界都不想打仗,工商界、学界、甚至外国使节都劝他们别毁了古都,这压力比军事包围还大。傅作义还许诺给他们经济利益,当路费啥的。综合这些,抵抗一点好处都没有。
傅作义起义后,李文去了西北,继续抵抗,1949年12月在四川被俘,关押改造,1959年特赦,在政协工作,到1984年去世。石觉去了台湾,当銓敘部部长,1986年逝世。傅作义留大陆,当水利部长,1974年去世。他们的选择,都是现实逼出来的。
傅作义起义这事儿,说到底就是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。李文和石觉没反抗,不是胆小,是形势所迫。军事上守不住,部队调动不了,上峰不撑腰,个人前途还得顾着。
北平和平解放,也算那段历史的亮点,古都和百姓没遭罪。要是他们真硬来,估计就是另一番光景了。这原因现实得不能再现实,搁现在看,也能明白人总得为自家想想。
发布于:广东省领航配资官方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